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,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,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、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。当你走进山东省胶东地区的渔村,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,海草为顶,外观古朴厚拙,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里那种草屋的民居,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——海草房。
历史渊源
建筑是石头的史书,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历史信息。海草房集中分布在中国胶东半岛的威海、烟台、青岛等沿海城市。用草来覆盖屋顶是人类早期营建建筑时常用的方法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。历史上的胶东半岛沿海地带,盛产野生海带草,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带草收拢、晒干,用作营建房屋的原材料。据考证,海草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不过那时的房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。秦汉以后,海草房的形态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的流传。明清时期,海防得到巩固,当地的居民也进一步增多,海草房也随之得到了繁荣发展。到了20世纪80年代,随着新的居住形式、生活观念的传入,海草房的建筑材料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,这也逐渐改变了海草房原初的景观。
建筑布局
营建海草房的海草,主要是生长在浅海区域的大叶海苔等野生海藻,这种海藻晒干后质地会变得非常柔韧。有经验的当地居民,会选用冬季和春季的海草为建筑材料,因为这个季节的海草属于“老海草”,韧性更强,更耐用。这种海草还有个优点,就是富含胶质,可以防虫蛀和霉烂,并且不易燃,因此成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首选建筑材料。此外,在苫盖屋顶时,还会用到山草和麦秸,与海带草搭配起来使用。
海带草是用于苫盖屋顶的材料,建造房屋墙体的材料则是石头。墙体多用天然的大块石材砌成,不追求石材的整齐方正,而是随圆就方,因此砌成的墙体的石材缝隙也形成了不规则的线条,展现出一番别样的韵致。有的人家还会在这些石料上雕刻出各种装饰性的花纹,使整座建筑在粗犷中透露出几分典雅和精致,在建筑美学上极其独特。自20世纪70年代起,海草房的墙体逐渐改为用砖建造。
沿海地带雨量丰沛,所以海草房均选用了人字坡的屋顶形式,而且坡度较大,有50度左右,屋脊也比较高,最高处可达4米,这样一方面方便雨水顺着陡坡流下,一方面可以减轻冬季积雪对屋顶的压力。这样屋顶面积更大,所需用到的海带草也就更多了,一般来说,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,往往能达到5000公斤以上。
从布局上看,海草房有三合院和四合院等形式。三合院以北侧的正房、东西厢房以及南侧的院墙合围而成,四合院则把南院墙改为了倒座房。因当地多山和丘陵,居民在选址上颇受限制,所以海草房院落的规模一般并不大,每处院落相邻也比较紧密。
制作工序
海草房的营建,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苫盖屋顶,这也是最能体现这种民居特色的一道工序,全部依靠手工完成,技术含量极高。工人要挑拣出形状规整、大小统一的成熟海草,将它们理顺码齐、扎捆成圆形的型材,由下而上苫盖而成。
为了能起到保暖防晒的作用,海草房的房顶必须要突出一个“厚”字,老一辈人修建海草房,一层稻草秸秆一层海草,这样夏天的太阳晒不透,冬天的风吹不进来,真正实现冬暖夏凉。一座海草房使用时间的长短,主要取决于海草是否苫的严密。一个工匠完成一座海草房屋顶的苫盖,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。苫好的屋顶层层海草堆叠向上,舒缓而均匀地铺在尖尖的屋顶上,质感蓬松。屋脊的两头微微翘起,像是一个个硕大的马鞍。为了防止海风将屋顶的海草刮坏,有些居民还会在草顶上再罩上一层破旧的渔网,并用小件的重物作坠子坠住四角,使得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。
胶东的海草房,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。在建海草房之前,要选定基地,择吉日动工。砌墙基时,在地基槽的四个角要压上元宝或象征元宝的物件,叫做“压宝”,表达了人们追求富裕和吉祥的美好愿望。在这一天,主人家还要住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来招待宾客和工人,因为饺子形似元宝,也代表了吉祥与喜庆。海草房建成后,还要举行“支锅”“祭祀”“拉席上炕”“糊窗、贴窗花、挂门帘”等一系列民俗活动,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。
玫瑰色跟天青色衔接糅合的晨曦里,炊烟袅袅从海草房上方的烟囱升起,渔村烟火气息的一天开始了。清早看海草房,仿佛屋顶至壁角氤氲在祥睦的暖光中,银灰色的海草棵棵都带着温度。
海草房冬暖夏凉、坚固耐用,蕴含着先民的智慧和当地浓厚的风土民情,是中国民居的一种特色鲜明的建筑形态,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。海草房以石为墙,以海草为顶,浅褐与灰白相间,古朴而深沉,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,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、相协调的结果。